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汉阴县“三线两化一平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探索

[ 来源: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18-05-24 | 浏览:34106次 ]

汉阴县针对社会治理任务繁重、镇村干部力量不足、村民自治化程度不高等实际难题,创新推行“三线两化一平台”(以下简称“321”)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源头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途径新体系,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典型事例

“我家以前主要是靠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做小工过活,日子总是过得紧紧巴巴。自从县人大代表沈桂述结对帮扶我家后,去年通过享受扶贫搬迁政策,我在县城购买了一套新房。今年还在‘太行老树茶’茶厂打工,预计能挣3万多元。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日前,平梁镇太行村6组贫困户刘先美高兴地说。汉阴县人大代表、“太行老树茶”茶厂女老板沈桂述,作为“三线”联系人之一,去年结对帮扶6户贫困户,她还依托茶厂,为周边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仅去年一年,沈桂述就兑付茶厂工人工资200多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以“三线联系”为纽带,织密织牢联系服务群众网络

一是党员联系群众。按照“镇党委抓党支部、党支部抓党小组、党小组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一条线,依托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全县6070名农村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宣传政策法规,收集群众权益诉求,帮助解决难题7000余件。二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按照“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代表小组抓代表工作室、工作室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一条线,村村建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全县815名各级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收集意见建议2000余条,解决难题6500余件。三是中心户长联系村民。按照“镇政府抓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一条线,全县2354名中心户长联系村民,做好信息收集、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工作,构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二)以“两化管理服务”为路径,消除农村社会治理盲区

在抓好“三线联系”的基础上,实行“两化同步”,力促管理服务全覆盖、无死角、见实效。一是实行管理网格化。综合考虑行政区划、辖区人口等因素,在各村全覆盖设立一、二、三级网格。一级网格长由村(社区)三委班子成员兼任;二级网格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网格长由村民小组长担任;在人口较多的二级网格下设立三级网格,网格长由中心户长担任,每个网格按20至30户、70至120人的规模划分,中心户长不足的由农村党员、人大代表充实,负责宣传政策宣传、收集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等事宜。二是实行服务精细化。将农户划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即:家庭经济收入持平和超过全村平均水平且连续三年被评为平安家庭的户为放心户,实行等候“在线”服务;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全村平均水平且近两年未被评为平安家庭的为关心户,实行针对性“一线”服务;“三留守”人员、残疾人、贫困户和有服刑或刑满释放人员的家庭为连心户,每户确定1名党员、人大代表或中心户长,实行一对一“热线”服务,因户施策、帮困解难。

(三)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建强筑牢基层农村自治平台

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五位一体”村民自治平台,形成以德治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协商为形式、平台为支撑的基层自治体系。一是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组织群众制定村规民约,逐户签订守约承诺,用村规民约引导约束群众;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开展“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提炼推广“沈氏家训”,培育文明新风。二是大力发展经济社会组织。全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60余个,互助资金协会54个,志愿者服务队180余支,红白理事会50余个,其他类社会组织100余个,以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助推了群众自治组织化水平的提升。三是积极开展民主协商。出台《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吸纳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老党员、乡贤人士、群众代表,广泛开展民主协商,充分保障村民对村级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四是建设高效信息平台。筹资100余万元,建立村级党组织、三线两化服务、经济社会组织、便民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美丽乡村为一体的“6合1” 大数据信息平台,对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实时采集、动态管理、全方位服务。95%以上村建立“手机+党支部”平台、微信群,发挥政策宣传、村务公开、联系服务、农产品营销等功能。同时,成立汉阴县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配备8名专职人员,动态随机进行民意抽查,掌握群众满意度。

三、改革成效

一是转变了工作理念,科学了治理方式。“321”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立足农村“熟人社会”,创新农村社会治理要“统筹抓、融合抓、全面抓”的工作理念,实现了基层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行政型向社会型、单向型向互动型的根本转变,发挥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解决了农村社会治理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

二是调动了各方力量,形成了治理合力。通过党员积分制管理,建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年终选民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评议,实行中心户长“一案一补”,充分调动了“三线”人员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发挥了村民在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治理不再是党委、政府的“独角戏”,已成为整个社会参与治理的“大合唱”。

三是畅通了诉求渠道,维护了农村稳定。此模式让群众的诉求渠道变宽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人多了,协调解决矛盾纠纷的力量强了,一些不能及时发现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2017年度,全县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06%,从2016年度全省排名第68位跃升至第5位;到省访同期相比下降25.6%,到京访相比下降39.13%,基本实现了群众“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化”目标。

四是凝聚了民心民力,推动了农村发展。此模式既为农村各种优质资源提供了有效平台,又培育了村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的肥沃土壤,村民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气顺了、心齐了、劲足了,村党组织“三力”也增强了,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加。2016年汉阴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监测排名中,由2010年第72位跃升到第30位;2017年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29元。